張世在曼谷認真開心學習,根著老師學到烹飪技巧。(張世提供)

硬底子實力派演員張世去年以電影《默殺:無聲之地》和台灣觀眾重新有了連結,今年5月22日他將以最新電影作品《搜查瑠公圳》,在大銀幕再度展現教科書級演技。

以往拍戲日子在世界各地漂泊,近年長住泰國曼谷的他,除了入境隨俗在當地學泰文課、上泰式料理烹飪課,還交到一群朋友,他讓自己歸零,也深入了解並擁抱這個樂天知足、好客包容民族性的城市,邁入耳順之年,他的慢生活有了華麗轉身,且過得更加豁達自在、身心靈富足。

張世跟著老師及同學們到曼谷當地纏桶市場認識各種食材。(張世提供) 烹飪班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。(張世提供)

張世與老婆詹婉妮皈依佛門多年,談起自己的改變,他頗有感,「壞的事通常感受比較直接,比如喝酒,當下可以找到快樂感覺,以前年輕愛玩,改變力量不強,好的事就需要長時間累積才能感受到。」他後來因為有堅定信仰,除了念經、禪修,他戒菸戒酒之外還長年吃素達17年,也懂得如何善待自己、讓生活節奏慢下來好好欣賞沿途風景,日子過得極簡又充實。

認真準備各種食材。(張世提供) 當地的食材。(洪秀瑛攝)

10年前,張世跟著法鼓山師兄到曼谷的分會禮佛,意外愛上這座充滿魅力城市,提到喜歡曼谷的原因,他幽默笑稱:「可以感覺自己很富有。」隨後分享表示,台灣通常必須到寺廟或道場才能感受佛教文化,但泰國是佛教國家,生活中處處可見,人民也大多熱情友善樂觀,尤其不管是傳統藝術或是當代藝術,萬花筒般的創意表現形式,他認為非常值得探索。

當地食材。(洪秀瑛攝)

作家馬德曾說:「一個人的靈魂,只有在獨處中,才能洞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,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蓬勃。」張世離開了舒適圈、親人以及朋友,決定長住繽紛多彩的國際性都市曼谷絕不是件容易的事,他一開始完全不會當地語言、不認識任何人,很多事情沒有捷徑,都要靠自己摸索,「只有孤單才會學習」,這幾年下來,他最大收穫是學會獨立生活和解決問題能力。

當地各種香料。(洪秀瑛攝)

這2年多來為了克服語言障礙,他努力認真學泰文,期間換了5、6個老師,直到上了泰文老師Poonnaamthip的課,才覺得和她十分投緣,老師誇他認真聰明又有趣、是個很獨特的學生,一般學生都照書本學,但老師常拿他沒輒,因為他講泰文時習慣帶動作和肢體表演,老師得配合著,往往一對一教完他之後,老師當天已累得沒有餘力再教其他學生,笑虧他實在太無厘頭了。

張世專注地做菜,拿起鍋鏟很有架式。(洪秀瑛攝)

張世自嘲一直不是教育體系會喜歡的人,「不然從小怎麼會一天到晚被老師打,打到開始反教育體系,我也不是一般導演會喜歡的演員,雖然常不按牌理出牌,但我會走我自己的路,只有懂得我的導演才會知道怎麼用;這個泰文老師很懂我,她個性善良活潑,對教學很有熱情。」

和同學一起學習。(洪秀瑛攝) 和同學齊心完成料理。(洪秀瑛攝)

他現在不論到餐廳用餐點菜、逛街購物等,生活大小事都能用泰文交談,讓老師很引以為傲,很會交朋友的他,曾因為多次在商場掉手機,所幸失而復得,他還因此和當地店員成為朋友,相當逗趣。他謙虛地說,「學無止境」,語文是學不完的,泰文還有很多進步空間,最近因為上了烹飪課,看到許多來自外國的同學們,也讓他心生加強英文能力的念頭。

開心端出完成色香味的成品。(洪秀瑛攝)

張世幾個月前回台時生了一場大病,所幸都已康復,感嘆過去拍戲生活令他忽略健康,加上長年茹素使得肌肉流失,這幾年已慢慢補回來,開玩笑說,只是有時候補的是肥肉不是肌肉;由於他的另一半平時住台灣,他獨自在泰國得解決三餐問題,前不久他特地上烹飪課,體驗在地生活,他跟著料理老師及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們到傳統市場買菜、認識各種香料,大夥打成一片,歡笑聲不斷。

和同學們興奮地端出完成色香味的成品。(洪秀瑛攝)

他學了泰國特色美食─青木瓜沙拉、泰式粿條、芒果糯米飯、泰式綠咖哩雞肉,跟著老師運用大蒜、魚露、青檸汁、辣椒、椰奶、香茅、咖哩等各式香料;有做菜基礎的他,拿起鍋鏟炒粿條、炒雞肉、切木瓜絲、匏胡蘿蔔等,有模有樣的,做完之後還品嘗自己做的料理,他端著色香味俱全的每道菜,覺得很有成就感,過程新鮮趣味,既療癒又充滿幸福感。

張世在當地會坐摩托車或嘟嘟車到處逛逛。(洪秀瑛攝) 張世在百貨商場內浴佛,也會到藝術中心欣賞繪畫展覽。(洪秀瑛攝)

其實張世會做菜,有部分遺傳自媽媽,老家在四川的張媽媽廚藝非常好,當年從大陸來台後,年輕時還拿過廚師執照,張世和張曼玉曾一起拍電影《黃色故事》,由於張媽媽的廚藝聲名遠播,張曼玉還到過他家品嘗張媽媽的好手藝;張世的老婆傳承張媽媽的做菜功夫,他得意地說:「紅燒牛肉麵、沙鍋魚頭這些我從沒在外面吃過,因為老婆真的做得很好吃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