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蹤139年的「幽靈船」F.J. King號,經過世人近一個半世紀的等待,其沉船殘骸近日終於被發現。對此,研究人員表示,船隻保存狀態極佳,宛如「航海時空膠囊」,完整保留了1886年沉沒時的物品與景象。

翻攝自wuaa.org,下同
根據《People》報導,當年F.J. King號自密西根州駛往芝加哥途中遇上深夜暴風,船長威廉·格里芬 (William Griffin) 立即下令全體船員棄船,船員搭乘救生艇逃生,眼睜睜看著滿載鐵礦石的帆船沉入湖底。雖然船員全數生還,但F.J. King號從此消失,成為當地著名的「幽靈船」。

沒曾想,美國威斯康辛州水下考古協會 (Wisconsin Underwater Archeology Association, WUAA) 於9月14日宣布,他們在密西根湖底發現F.J. King號的沉船殘骸。該艘木製帆船長144英尺,配有三根桅杆,1886年9月15日於密西根湖的一場暴風中沉沒,自此成為湖面上最神秘的傳說之一。巧合的是,公布發現的當日正好是該船沉沒139週年前夕。

F.J. King號的3D攝影測量模型
威斯康辛歷史學會海事考古學家塔瑪拉·湯姆森 (Tamara Thomsen) 指出,這艘船自1970年代起一直是搜尋目標,但多次搜尋均無功而返,直到今年夏天才有突破。由研究人員布倫登·貝洛德 (Brendon Baillod) 領導的公民科學團隊,利用DeepVision側掃聲納技術和租借的當地旅遊船展開搜尋,只花了2小時便鎖定沉船位置。

貝洛德表示,F.J. King號保存狀態極佳,木製船體因密西根湖冰冷淡水環境而免受海洋蠕蟲侵蝕,僅有撞擊湖底的損傷,船舵、甲板與鐵索依舊完整,宛如重現1886年最後航行的情景。

此外,貝洛德直言,這艘船曾見證美國工業化的重要時期,反映五大湖在美國歷史上的關鍵地位,所以此次發現不僅是考古學的勝利,也展現了公民科學的力量,讓「幽靈船」的故事得以重新被世人看見,為後人開啟探索19世紀航海生活的橋樑。

↓繼續看下一則新聞↓
自17世紀滅絕以來,渡渡鳥 (dodo) 一直是物種消失的象徵,但美國德州生物技術公司「Colossal Biosciences」近日宣布,他們在「復活渡渡鳥」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,並預估5至7年內,數千隻渡渡鳥可能重返其原生地──非洲東部島國模里西斯,誰知新聞曝光後,引發外界爭議。

翻攝自美聯社,下同
根據《CNN》、《衛報》報導,這家曾揚言要復活長毛象 (woolly mammoth) 、恐狼 (dire wolf) ,並吸引《魔戒》導演彼得·傑克森 (Peter Jackson) 、名媛芭黎絲·希爾頓 (Paris Hilton) 等名人投資的「Colossal Biosciences」透露,已在實驗室成功培養出「鴿子的原始生殖細胞」,即精子與卵子的前驅細胞。

據悉,「Colossal Biosciences」的研究團隊將透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渡渡鳥現存的最近親── 尼科巴鴿 (Nicobar pigeon) 的基因,使其盡可能接近渡渡鳥,再把這些基因植入經編輯過的雞體內,讓雞成為「代理孕母」,最終繁殖出渡渡鳥。對此,「Colossal Biosciences」的執行長班 (Ben Lamm) 強調,已著手與保育組織合作,並計劃在模里西斯尋找安全、無鼠害的棲地,以確保復活後的渡渡鳥能真正落地生根。
然而,這項看似振奮人心的「侏羅紀公園式計畫」,卻在科學界與保育界引發激烈爭議。康乃爾大學演化生物學家坎帕尼亞 (Leonardo Campagna) 直言「我們難以判斷,從基因結構到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,究竟哪些要素才真正造就了一隻渡渡鳥?」並警告,最終產出的很可能只是一隻「外型古怪的鴿子」,而不是真正的渡渡鳥。

示意圖,翻攝自pexels
牛津大學的格雷耶特 (Rich Grenyer) 痛批,這種基因編輯動物「充其量只是模擬」,就像那些令人不安的已故親人AI動畫肖像,「是一種『險的障眼法』,可能助長人類繼續濫捕、破壞棲地,並以『反正能復活』為藉口,導致更多物種滅絕。」
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教授范歐斯特豪 (Cock van Oosterhout) 則提出較為中立的看法,表示肯定這項技術對鳥類保育有潛在價值,尤其可望應用於現存瀕危物種的基因改良,幫助牠們適應疾病與棲地減少的挑戰,但真正的核心問題在於,「如何防止更多物種走向滅絕,而不是單純依靠科技來『重現』過去。」

翻攝自維基百科
至於渡渡鳥最後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是何時?最早可追溯到1662年、由荷蘭水手的最後一次目擊紀錄,距今相當久遠。如今渡渡鳥或許有望重返人類視野,但這場結合尖端科技與道德辯論的實驗,最終究竟能帶來生態復甦、還是人類自我安慰的幻象?有待時間檢驗。

翻攝自國家地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