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拿大卑詩省出現一段令人動容的自然奇景!野生動物保育組織「Growls」在纳奈莫 (Nanaimo) 一帶架設的監視器,拍到一隻雌性白頭海鵰原本叼回一隻紅尾鵟 (Red-tailed Hawk) 幼鳥,準備餵食自己的孩子,沒想到就在牠張嘴欲食的瞬間,幼鳥竟伸嘴討食,意外勾起白頭海鵰深藏的母性本能,反而將「獵物」視如己出,親口餵食,連專家看了都難以置信。

翻攝自radio

 

根據《radio》報導,觀察員麥卡特尼 (Pam McCartney) 表示,原以為這隻紅尾鵟幼鳥已經命喪白頭海鵰之口,沒想到白頭海鵰非但沒有下口,反而把幼鳥留在巢中照顧,就連隨後歸巢的雄性白頭海鵰也沒有展開攻擊,而是默默接受這個「新孩子」。

翻攝自YouTube (Pamichen) 

 

麥卡特尼推測,或許與這對白頭海鵰不久前痛失一顆鳥蛋有關,所以才對這隻意外來客心生憐惜,「大自然永遠不可預測,它既殘酷又充滿奇蹟,而我們能做的,就是靜靜觀察並記錄下這些瞬間。」

翻攝自radio
 
事後,這隻幸運存活的紅尾鵟幼鳥,被研究員取名為「Malala」,象徵「倖存者」,影片上傳至 YouTube 後,點閱數迅速突破8.5萬次,許多人都為之動容。

 

對此,麥基爾大學生物學教授伯德 (David Bird) 分析,「Malala」之所以能逃過成為獵物的命運,關鍵就在於牠當時張嘴乞食,甚至跳動討食,瞬間觸發白頭海鵰的母性本能,才得以獲救。另一位來自加拿大漢考克野生動物基金會的鷹類專家漢考克 (David Hancock) 指出,「Malala」體型較小,看起來就像白頭海鵰巢中原有的雛鳥,降低牠被攻擊的風險。

 

繼續看下一則新聞

自17世紀滅絕以來,渡渡鳥 (dodo) 一直是物種消失的象徵,但美國德州生物技術公司「Colossal Biosciences」近日宣布,他們在「復活渡渡鳥」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,並預估5至7年內,數千隻渡渡鳥可能重返其原生地──非洲東部島國模里西斯,誰知新聞曝光後,引發外界爭議。

翻攝自美聯社,下同

 

根據《CNN》、《衛報》報導,這家曾揚言要復活長毛象 (woolly mammoth) 、恐狼 (dire wolf) ,並吸引《魔戒》導演彼得·傑克森 (Peter Jackson) 、名媛芭黎絲·希爾頓 (Paris Hilton) 等名人投資的「Colossal Biosciences」透露,已在實驗室成功培養出「鴿子的原始生殖細胞」,即精子與卵子的前驅細胞。

 
據悉,「Colossal Biosciences」的研究團隊將透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渡渡鳥現存的最近親── 尼科巴鴿 (Nicobar pigeon) 的基因,使其盡可能接近渡渡鳥,再把這些基因植入經編輯過的雞體內,讓雞成為「代理孕母」,最終繁殖出渡渡鳥。對此,「Colossal Biosciences」的執行長班 (Ben Lamm) 強調,已著手與保育組織合作,並計劃在模里西斯尋找安全、無鼠害的棲地,以確保復活後的渡渡鳥能真正落地生根。

 

然而,這項看似振奮人心的「侏羅紀公園式計畫」,卻在科學界與保育界引發激烈爭議。康乃爾大學演化生物學家坎帕尼亞 (Leonardo Campagna) 直言「我們難以判斷,從基因結構到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,究竟哪些要素才真正造就了一隻渡渡鳥?」並警告,最終產出的很可能只是一隻「外型古怪的鴿子」,而不是真正的渡渡鳥。

示意圖,翻攝自pexels
 
牛津大學的格雷耶特 (Rich Grenyer) 痛批,這種基因編輯動物「充其量只是模擬」,就像那些令人不安的已故親人AI動畫肖像,「是一種『險的障眼法』,可能助長人類繼續濫捕、破壞棲地,並以『反正能復活』為藉口,導致更多物種滅絕。」

 

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教授范歐斯特豪 (Cock van Oosterhout) 則提出較為中立的看法,表示肯定這項技術對鳥類保育有潛在價值,尤其可望應用於現存瀕危物種的基因改良,幫助牠們適應疾病與棲地減少的挑戰,但真正的核心問題在於,「如何防止更多物種走向滅絕,而不是單純依靠科技來『重現』過去。」

翻攝自維基百科

 

至於渡渡鳥最後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是何時?最早可追溯到1662年、由荷蘭水手的最後一次目擊紀錄,距今相當久遠。如今渡渡鳥或許有望重返人類視野,但這場結合尖端科技與道德辯論的實驗,最終究竟能帶來生態復甦、還是人類自我安慰的幻象?有待時間檢驗。

翻攝自國家地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