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塑化劑」是一種增加材料柔軟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劑,多用於塑膠製品,也因為用途廣泛,塑化劑在生活中無所不在。不過塑化劑已被列為環境賀爾蒙的一種,長期大量暴露下,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。有腎臟專科醫師就曝光生活中10種地雷習慣,恐會讓塑化劑悄悄奪走你的腎臟功能!

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,長期低劑量、多路徑暴露在「塑化劑」下,可能會引發身體的內分泌、代謝、生殖,甚至是乳癌、子宮內膜癌風險,近年研究發現也發現與腎功能下降、蛋白尿等腎臟指標有相關。然而台北醫學大學與國衛院的一項研究顯示,台灣人體內的塑化劑濃度竟比歐美人高出2至7倍,推測可能與台灣人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塑化劑有關。

洪永祥醫師就分享台灣人最常遇到的10個生活塑化劑陷阱:
1、「邊滑手機邊吃東西」手機殼、保護貼可能釋放塑化劑,手沾染後隨食物入口。
2、「錯誤使用容器微波」塑膠容器或保鮮膜遇高溫易使塑化劑溶入食物。
3、「長時間喝熱酸飲品」塑膠杯裝熱飲或酸性飲料,可能增加溶出塑化劑風險。
4、「熱湯用塑膠袋外帶」高溫液體直接接觸塑膠袋,加速塑化劑釋放。
5、「冷水瓶裝熱水或茶飲」僅適用冷水的塑膠瓶,遇高溫或酸性液體不安全。
6、「常吃油炸外食」高溫油脂容易溶出塑化劑,外帶容器也可能塑化劑來源。
7、「使用劣質紓壓玩具」部分材質含塑化劑,長時間接觸恐經皮膚吸收。
8、「偏好香味濃烈產品」香皂、沐浴乳、化妝品常添加塑化劑作為定香劑。
9、「咬橡皮擦文具」PVC製橡皮擦常含塑化劑,誤食恐危害健康。
10、「坐在塑膠地墊上吃東西」食物與手易接觸地墊表面,增加攝入風險。

洪永祥醫師坦言,塑化劑地雷在日常環境中幾乎處處可見,然而塑化劑不像一場突發性的急性中毒,更像慢慢滲進身體的不痛不癢毒物,卻會在身體一點一點累積傷害。若想避免、降低接觸風險,他建議可從勤洗手、多喝水、多吃各色蔬果、定期清除灰塵著手預防。





我們都知道「高脂肪飲食」會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,長期攝取可能導致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心血管疾病。英國有研究就指出,1款飲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比想像中更大,就像是「大腦炸彈」般,僅僅一杯就可能引發與大腦有關的健康危機……【更多內容請到下方延伸閱讀】
